为国内外客户提供
    更好的抛光研磨方案

磨粒流抛光加工

抛光工件一览

革新工艺助您抛光出高品质产品。为客户的各类加工要求提供一个高精度质量,高效率的抛光方案

了解更多
COMPANY
朴丽精工 磨粒流抛光设备

朴丽精工科技主要从事特种表面处理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及相关介质和耗材,致力于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和具有创新精神的表面处理解决方案。

媒体中心

阅读来自朴丽精工的最新消息

READ MORE
2025/08/07

模具流体抛光技术

模具流体抛光技术 在现代模具制造领域,表面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模具的使用寿命、产品精度以及生产效率。而模具流体抛光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表面光整加工方法,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模具流体抛光技术是利用含有磨料的流体介质,在一定压力下高速流过模具表面,通过磨料与模具表面的冲击、切削和研磨作用,实现对模具表面的抛光加工。其核心原理是借助流体的流动性和动能,让磨料能够均匀地作用于模具的各个部位,包括复杂的型腔、拐角和深孔等传统抛光方法难以触及的区域。 这种技术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抛光效果均匀稳定,由于流体能够充分包裹模具表面,磨料的作用更加均衡,避免了传统手工抛光或机械抛光可能出现的局部过度抛光或抛光不足的问题,能使模具表面获得一致的粗糙度。其次,适用性广泛,无论是简单的平面模具,还是形状复杂的三维曲面模具,流体抛光技术都能胜任,尤其对于具有复杂内腔结构的模具,更能体现其独特价值。再者,加工效率高,相比耗时费力的手工抛光,流体抛光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实现批量加工,大大缩短了抛光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对模具损伤小,流体抛光属于柔性加工,不会像硬接触式抛光那样在模具表面产生较大的应力和变形,有效保护了模具的精度和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模具流体抛光技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模具,如塑料模具、冲压模具、压铸模具等。不同类型的模具由于材质和表面要求的不同,在抛光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流体介质和磨料。例如,对于硬度较高的模具钢,可选用硬度较大的碳化硅磨料;而对于精度要求极高的塑料模具,则需要更精细的磨料和更温和的抛光参数。 工艺参数的选择对抛光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流体压力、流速、磨料粒度、抛光时间等。一般来说,流体压力和流速越大,磨料的冲击力和切削能力越强,抛光效率越高,但也可能对模具表面造成过大的损伤,因此需要根据模具的材质和表面要求进行合理调整。磨料粒度越细,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越低,但抛光效率相对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先使用较粗的磨料进行初步抛光,再逐步更换为较细的磨料,以达到理想的表面质量。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模具流体抛光技术也在持续创新和进步。一方面,新型的流体介质和磨料不断涌现,如纳米级磨料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抛光精度和表面质量;另一方面,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计算机控制流体的压力、流速和抛光路径等参数,实现了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抛光加工,同时也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总之,模具流体抛光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模具制造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模具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应用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2025/07/15

磨粒流抛光去毛刺设备磨料如何选择

磨粒流加工的核心在于通过磨料介质的流动实现对工件表面的切削与抛光,而磨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加工效率、表面质量及工件适配性。以下从关键参数、适配场景及选择逻辑三方面,详解磨粒流磨料的选择要点。 一、磨料类型:匹配工件材料的 “切削利器” 磨料类型的选择需以工件材料硬度为核心依据,确保磨料硬度高于工件,才能实现有效切削。 氧化铝(Al₂O₃):性价比最高的通用型磨料,硬度中等(莫氏硬度 9),韧性较好。适用于碳钢、合金钢、铝合金等常规金属材料的去毛刺、倒角及粗抛光,尤其适合对表面损伤敏感的工件。 碳化硅(SiC):硬度高于氧化铝(莫氏硬度 9.5),但韧性稍差,切削能力更强。适合加工铸铁、黄铜、陶瓷等硬度较高的材料,也可用于不锈钢的粗磨(需注意避免过度切削导致表面发黑)。 碳化硼(B₄C):硬度接近金刚石(莫氏硬度 9.3~9.5),切削效率高,且化学稳定性好。常用于硬质合金、淬火钢等超硬材料的高效去料,尤其适合去除厚氧化皮或大尺寸毛刺。 金刚石(C):超硬磨料(莫氏硬度 10),仅用于加工立方氮化硼、陶瓷复合材料等 “超硬工件”,如航空发动机的陶瓷叶片抛光,但其成本较高,需谨慎使用。 二、粒度:平衡加工效率与表面质量的 “调节器” 粒度是磨料颗粒的粗细程度,用目数(每英寸筛网的孔数)表示,目数越大,颗粒越细。 粗粒度(80~240 目):颗粒尺寸较大(180~63μm),切削能力强,适合大量材料去除,如铸件去飞边、锻件倒角、深孔去积碳。例如,200 目氧化铝可快速处理铝合金压铸件的浇口毛刺。 中粒度(320~600 目):颗粒适中(45~18μm),兼顾切削效率与表面光洁度,常用于中间过渡加工,如去除粗磨后的表面划痕,为精细抛光做准备。400 目碳化硅适合不锈钢零件的半精磨。 细粒度(800~2000 目):颗粒细小(15~6μm),切削力弱但抛光效果好,用于镜面抛光,可将表面粗糙度 Ra 从 1.6μm 降至 0.02μm 以下。1200 目金刚石磨料可实现硬质合金刀具的镜面处理。 三、硬度与形状:影响切削特性的 “隐形因素” 硬度:磨料硬度需比工件高 30% 以上。例如,加工 HRC50 的淬火钢,需选择硬度≥HV2000 的碳化硼(HV4500),而非 HV1800 的氧化铝。 形状:棱角分明的磨料(如破碎状碳化硅)切削效率高,但易产生深划痕;圆润颗粒(如球形氧化铝)抛光效果好,表面更光滑。去毛刺选棱角形,镜面抛光选球形。 四、载体介质:控制流动与切削力的 “纽带” 磨料需与载体(硅胶、树脂等)混合成流体,载体特性直接影响加工效果: 高粘度载体(如高弹性硅胶):流动性差,压力传导强,适合复杂内腔(如发动机缸体油道)、深孔(长径比>10)的加工,能强制磨料贴合孔壁。 低粘度载体(如低弹性树脂):流动性好,适合平面、浅槽等简单结构,可快速覆盖表面实现均匀抛光。 载体硬度:软载体( Shore A 30~50)适合薄壁件,避免变形;硬载体(Shore A 70~90)适合刚性件的高效切削。 五、工件结构与加工目标:最终决策依据 复杂结构件(如阀体、涡轮叶片):选细粒度 + 高粘度载体,确保磨料能进入狭小缝隙,避免局部过度切削。 大余量去除(如锻件粗磨):粗粒度 + 硬载体,提升效率。 精密抛光(如轴承套圈):超细粒度(2000 目以上)+ 软载体,配合多次循环加工,获得镜面效果。 综上,磨粒流磨料的选择需遵循 “工件材料定类型,加工目标选粒度,结构特性控载体” 的逻辑,同时通过试加工优化参数,才能兼顾效率与质量。